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也來嘴賤一下好了

名師到你家  披頭四

65819_10151387490307268_29396227_n

圖片來源:Annie 

我本來懶得寫什麼(因為寫完搞之後就懶得寫字),加上很多人都寫了評語(包括小朱姐、慕情、愛罵髒話的友人E和阿梅姐)我想也不差我一個後生晚輩多補兩刀,所以就讓這件事這樣過去。但今天Annie貼出的一張照片馬上點燃我的戰火,所以也來嘴賤一下好了。

這件事情起因於前幾天高屏大湖的環評,這個案子從頭到尾沒有人支持,因為它準備花80多億、興建183公頃人工湖,隻為貯存10萬噸的水,而可以因為這人工湖獲得水資源的高屏兩地方政府則異口同聲的說「多謝,不用了,水的事我們自己會想辦法」,換句話說,它根本沒有開發必要性。

高屏大湖還有許多其他問題,包括引水來源、對當地毛豆農的衝擊等,但這些我就不贅述了,畢竟這篇是要罵人不是要講道理的,而且反正連開發必要性都沒有還要多講什麼。

隻是雖然地方政府、環評委員都對這案表達質疑和不贊成,但是環評的閉門會議中,擔任主席的成大理學院教授林XX(因為環保署說不能具名,我隻好不具名了)卻率先拋出「兩案併陳」結論,建議將「人工湖先過關,剩下其他部分開發重做環評」或是「全部退回重做環評」這兩案併陳送交環評大會討論。綜計處科長則在旁邊幫忙敲邊鼓,遊說委員強調我們隻有建議權,那兩案裡面還有一案是『全部退回』啊。

之後主席動用表決,但僅有兩人贊成這個提案,分別是來參與審查前就接到開發單位電話,被開發單位的用心感動到的歐陽XX,以及擅長建議以「生態補償」等方式平衡開發帶來的破壞的台大教授李XX

眼見苗頭不對,喔,不是,是舉手人數不如預期,主席又繼續勸說、解釋兩案併陳的好處(?),強調其中一案是「全部駁回唷」。之後再次進行投票,這次投票部分原先沒舉手的委員也舉了手。而其中一位自始沒有舉手的委員強烈表示她還得再想想,綜計處則笑著跟她說,人數已經過半了。

整起閉門會議狀況讓坐在後頭的記者大為火光,主席強力主導會議走向,不尊重委員反對意見還硬要投票,投過票了但結果不如他預期居然還再投一次(保安!可以讓人這樣投了又投、投了又投的嗎???)。

更不用說投票的選項根本有問題,為什麼隻針對「同不同意兩案併陳」來投票,而沒有針對「建議駁回」或「補件再審」等選項投票。讓人感覺從頭到尾都已經套好招了,而我們這些真心對待環評的記者和居民,難道是白癡坐在這邊看他們演一齣拙劣至極的爛戲嗎?更不用說他們來這邊演戲的出席費2千元還是我們全民納稅人出的耶!!!!

這件事情結束後,不少記者都發出評論,與報導,其中當然也點名主席林XX在環評閉門會議中的表現。而今天環保署「國道七號」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時,環保署則發給現場記者一張小紙條,上頭寫著「閉門會議禁止錄音錄影,記者可在現場但報導中不可將委員具名」。

看著這張小紙條我整個怒火攻心,過去環評委員不具名的確是記者與官方的共識,畢竟當整個國家都籠罩在開發思維中,拚了命以破壞作為發展手段時,環評的確是最後一道防線,能夠讓開發的傷害降到最低,保障人民與環境的安全(雖然隻是最低限度的安全)。在這樣的前提下,環評委員也的確面臨許多壓力,需要被保護。

但最近的許多審查中,我們隻看綜計處限縮環評審查範圍,直接以「要是以此作為理由駁回,以後面臨訴訟可能會站不住腳」當成理由,要委員不要考慮某些問題。而不少委員也會劃地自限,一下子說這個不是我們的責任、一下子又說這不是委員可以判斷的來當成做出「有條件通過」的藉口。

當環評為成唯一和最後一道防線時,我們期待的是他們能承擔這些壓力,勇敢的撐起社會責任,即使要為此上法庭,也是問心無愧的站在正義的天秤前接受評價。而記者則給予不具名的保護,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

派崔克丹契

但他們卻辜負了這個責任以及它背後的意義,用模糊的語言和結論來回應科學問題,捨棄使用專業去判斷一個開發案是否成立,僅僅隻屈服在政治之下。若是如此,那這個「不具名」的保護,反而變成他們不用為自己發言負責的擋箭牌,外界無法看見這些領著納稅人給予的出席費(雖然錢很少)來說話飛呀飛的委員,是怎樣背叛人民。這個默契是否還有遵守的必要性,恐怕值得討論(當然環保署也可以說,你不遵守就不要進來聽,大開資訊公開的倒車。隻是就算他這樣規定也擋不了記者,畢竟現在部落格和臉書如此發達)。

高屏大湖環評荒謬劇和近期一直在吵環評制度修改問題其實切身相關。沈世宏說不應讓環保署擁有否決權,一方面壓力太大、一方面讓開發政策的責任本來就該回歸開發單位。但在檢討環評制度前,更應該檢討的其實是長久以來落後的開發模式,以及各部會在面臨經濟發展時是否有將環境永續和居民健康納入考量,做一個長遠的規劃等問題,不過這些都沒有被拿出來好好檢討,反而隻是一味的叫環保不要再當發展的絆腳石。

而在這樣的風氣底下,即使環評制度尚未修改,環評委員的腦袋卻已經開始自我調整,面對許多爭議仍然千方百計讓它有條件通過,似乎是在強調自己不是絆腳石而是墊腳石。如果與此同時媒體與全民監督的力量再被剝奪,環評制度改不改恐怕也無關痛癢,因為它也不過是一個逢場作戲的舞台罷了,所謂的否決權早已經名存實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